本文转自:珠海特区报
□聿声
九月的风,拂过珠海的校园,把琅琅书声揉进山海之间。在斗门六乡中学的走廊上,教师陈笑兰拿着学生的错题本耐心讲解;在万山区桂山岛桂山小学,校长莫国清看着孩子们踢足球的身影笑意盈盈;在香洲区翠香幼儿园,教师万英蹲下身与孩子分享绘本里的故事……这一个个平凡却温暖的场景,勾勒出珠海教师队伍“以生命润泽生命”的杏坛群像,也见证着这座城市教育事业的蓬勃生长。(本报9月10日05版)
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遇,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。李鹤老师抽屉里的“心灵日记”,记录的不是教学进度,而是灵魂对话的轨迹;莫国清校长三十年的海岛坚守,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距离,更是教育公平的尺度。这些教师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:它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,而在于能否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所说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”这些教师的珍贵之处,正在于他们超越了工具理性的教学观,将教育回归到对人的培育这一根本使命上。
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主义倾向——过度追求评价指标、过度依赖量化考核、过度强调技术创新。珠海的教育实践却展现了一种平衡智慧:既以“增值评价体系”实现科学评估,又用“心灵日记”保留教育温度;既用AI赋能教师发展,又坚持“青蓝工程”的人文传承。这种“科技与人文并重”的路径所取得的成果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:教育革新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,而要在传统与现代、效率与公平、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动态平衡。
珠海的教师发展体系更蕴含着制度设计的智慧。通过“香山名师”评选构建上升通道,借助“东西部教师交流”促进资源流动,这种“系统赋能”的模式让教师从孤立的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协同发展的共同体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它将教师成长与区域教育生态改善紧密结合,形成了“优秀教师滋养区域教育,区域平台反哺教师成长”的良性循环。这种制度设计背后,是对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尊重与激发——真正的教育创新永远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,而非行政指令的简单推行。
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,珠海教师更肩负着特殊使命。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文化融合的桥梁、国家战略的践行者。当珠港澳学生共同参观港珠澳大桥,当三地教师共同研讨课程设计,教育已然超越地域界限,成为凝聚国家认同、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,它需要的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教师,更是能够培育未来公民的教育家。珠海的经验启示我们,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,关键在于创造让教师安心从教、热心从教、舒心从教的环境,让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。唯有如此,教师才能真正成为“点亮心灵”的燃灯者,教育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。当我们致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时,更应思考如何让教育之光洒满每一个角落——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照亮,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守护。
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